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东丰注册-平台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4 22:42    文字:【】【】【
摘要:东丰注册-平台首页 本年粮油生产在遭遇继续大旱的不利影响下,仍取得好收成。粮食生产显示为面积减、单产增,总产增。全县粮食播面22.84万亩,比上年削减0.16万亩,减0.7%,其中水

  东丰注册-平台首页本年粮油生产在遭遇继续大旱的不利影响下,仍取得好收成。粮食生产显示为面积减、单产增,总产增。全县粮食播面22.84万亩,比上年削减0.16万亩,减0.7%,其中水稻播面11.39万亩,比上年削减0.33万亩,减2.9%。粮食总产量99440吨,比上年添加1409吨,增1.4%,其中水稻总产量62246吨,比上一年添加88吨,增0.1%。

  油料生产显示为面积增、单产减,总产减。全县油料播面10.53万亩,比上年增0.07万亩,增0.7%,其中油菜籽播面10.09万亩,比上年添加0.11万亩,增1.1%。油料总产量12644吨,比上年削减805吨,减6%,其中油菜籽产量12002吨,比上年削减778吨,减6.1%。

  以“三大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具体推进我县主导产业健康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微弱。扎实创立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并成功授牌,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出口食用菌安全示范区”;加速建设“1+4”喷鼻菇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指导全县新发展食用菌1.24亿袋,比上年添加1480万袋,增13.6%,其中越夏喷鼻菇9974.84万袋,增12.2%,反季喷鼻菇2404.3万袋,增12.3%。果茶发展迈出新措施。结合低丘岗地革新项目建设,高规范、高质量建园、定植和治理,大力推行绿色防控、间作套种等形式,新发展柑桔8000多亩,生果产量估计11400吨,比上年添加2106吨,增22.7%,其中柑桔产量估计9822吨,增27.6%;围绕茶叶示范园建设,大力推行无性系穴盘育苗移栽形式,繁育优质穴盘苗50万株,新发展茶园5000亩,估计茶叶产量672吨,比上年添加93吨,增17.2%。养殖产业稳健发展。全县水产物产量估计2446吨,比上年添加66吨,增2.8%;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生猪品改工程为重点,全县出栏生猪32.32万头,比上年添加2.24万头,增7.4%。

  大力发展农产物加工业,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履行“保姆式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家,其中本年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远野风食物、瓦仓大米协作社);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到达15家,其中新增2家(瓦仓大米专业协作社、鸣凤米业公司),估计全年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到达16.1亿元,同比增进54.8%,农产物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到达0.82:1。深化开展对接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农商农超对接会、优质农产物推介会、第八届武汉农博会等活动;采取“订单农业”方法,指导企农对接,签署无公害糯稻、优质大米、高山反季蔬菜、柑桔等订单生产基地5万余亩。加大品牌培养力度,远野风冲菜、“楚园春”白酒、“楚派”黄酒等7类产物取得绿色食物证书,瓦仓大米取得国家农产物地舆标记证书,森源“别之味”牌喷鼻菇精取得第八届武汉农博会金奖农产物。

  疏通农业信息渠道,经过播送、电视、简报、农业信息网、农信通等多条渠道,提高农业科技适用技能普及率,本年共编发《农业信息》、《农业科技》、《植保》等简报55期,发送手机短信60条4万人次,发放技能材料5万余份。增强技能指导培训,采取集中办班、约请省市专家讲课、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等服务方式,认真开展柑桔第四期主干培训班、测土配方施肥、粮油高产栽培、大实蝇防控、喷鼻菇覆沙栽培、抗旱技能等培训现场会,组织农技人员深化田间地头增强指导,培训指导农民120余场次3万余人次。开展“三新”样板示范,在全县落实马铃薯新种类繁育、“两杂”新种类展现、水稻高产创立、糯稻示范、水稻稻曲病抗性实行、“一池三改”等“三新”实验示范14处,加快了农业先进科技的使用。

  增强农资市场监管,与多部分结合法律,开展农资、禁限农药等专治活动6次,累计出动法律人员437人次,共抽取首要农作物种子样品447个,触及种类115个,查验及格率达100%,现场改正违规行为5起,立案查处6起,化解农天资量纠纷8起。增强农产物质量监测,重点增强对蔬菜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等运营单位的抽样检查,累计抽取各类农产物样品1882个,其中市监测抽样67个,样品及格率达98.5%;送市检测样品6个,样品及格率达100%;自检样品1809个,样品及格率达98.8%。增强农机安全监管,加大迁延机年度检审验和黑车非驾、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行为整治力度,共查验迁延机274台,督办车牌54副,新培训考据40人,迁延机、结合收割机千台事故灭亡率节制在0.5‰以下,全县农机总动力到达20.93万千瓦,增进6.8%。增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坚持联防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柑桔大实蝇防控,增强农作物病虫猜测预告,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预告精确率达95%以上,保证了全县农作物生产安全。

  积极对上争夺项目,认真编制乡村户用沼气池、农机置办补助、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申报书,争夺部、省级农业项目,共争夺项目到位资金1138万元,其中乡村沼气池项目资金520万元,农机置办补助资金410万元,农业救灾资金4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资金30万元,阳光培训资金36万元等。普遍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喷鼻菇、柑桔、大米等农产物深加工项目开展招商洽商,本年签约农业项目7个,签约资金达8.2亿元。认真施行在建项目,新建乡村户用沼气池项目“一池三改”2035户;农机置办补助项目补助农机具1733台套;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化验土样0.6万个,获得分析化验数据3万个,全县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4万亩。

  估计全县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到达7912元,人平添加1032元,增15%。

  本年来,我局以“讲负责、比奉献、看结果”为主题,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创优”、“五型机关”创立和“三万”等活动为契机,从抓学习教育和准则建设动手,增强实践思想武装,认真落实“五个基本”,深化推进“十个全掩盖”,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分明改变,农业部分“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清廉高效、贡献提高”的新形象进一步获得展示。本年我局先后取得全市精神文明创立工作先进单位、全县“三万”活动先进单位、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帮扶单位、全县“五五”普法依法管治先进集体、全市农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曹必荣、谭思俊、杨守生等23名同志取得县级以上声誉称号。

  (一)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快。本年水稻种子价钱上涨25-33%,农药如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碳胺辨别上涨41%、30%、25%、33%,柴油上涨25.6%。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影响了农民耕田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运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业遍及规划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物精湛加工少,农产物加工程度远远低于全市均匀程度;农企联合机制不够健全,带动才能和市场拓展才能较弱。

  (三)农产物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施行市场准入准则后,对农产物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且农产物安全监管触及面广,任务深重、责任严重,当前的技能力量、检测设备及经费保证还不适应工作要求。

  (四)农业基本设备单薄。近年来,我县虽逐渐加大了对农业和乡村的投入,但因为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不足,农业基本设备系统不够齐备,生态情况软弱,抗御天然灾祸和市场风险才能不足,农业弱质产业的位置还没有基本改动。

  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同步推进)的工作目的,着力改变农业发展方法,突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运营、科技推行运用、农业项目建设、农产物质量安全等重点,创新行动,不断提高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为“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领先完成具体小康”目的做出新的更大奉献。

  2、新发展果茶1万亩、食用菌1.3亿袋,粮食总产到达9.8万吨、油料总产到达1.2万吨。

  1、以高产创立活动为重点,着力攫取粮油再丰盈。依照“五统一”的要求,在沮河沿岸集中连片开展万亩优质水稻、优质油菜高产示范片创立活动,全县不变发展水稻11.7万亩,油菜10万亩以上,努力攫取2012年粮食、油料生产增单产、稳总量。

  2、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特征产业层次。继续加速喷鼻菇产业园、柑橘示范园和精品茶园建设,提高农业示范园建设规范和带动效应,推进农业特征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沮东菌、沮西茶、沮中果三大产业板块。

  3、以农产物加工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扶优壮强龙头企业,力争2012年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加工产值添加30%以上。全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化招商行动,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农业招商工作完成新打破。积极拓展农产物市场,大力推介我县优质农产物。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本。精心挑选和包装项目,加大对上争夺力度,努力完成项目争夺新打破。认真施行在建项目,保证高规范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扬项目标发扬最大效益。

  5、以科技入户工程为重点,着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持。增强农业科技推行服务公益性本能机能,大力开展农技人员常识更新、乡村适用人才等培训,提高服务农业的才能。大力推行农业“三新”技能,办妥“三新”样板示范,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提高农业科技程度。积极培养机耕机收服务队、植保机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规划化和产业化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对农作物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以保证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继承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方法,促进了农艺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变了农业生产环境和技能。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占全国经济的主要位置,基于此种情况,只有推动农业进步,发展新型农艺技术,才能实现农作物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农艺技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新型技术书充斥着我国农业建设中,科学种植农作物,运用新的农业管理办法,是农业的新要求,通过各类农业实验,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素,用在实现农作物最大化的生产上,满足农作物生产。除一些内在因素外,还要对土、肥、光、温、水、等各种不同外在因素加以处理,实现新型农艺技术,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促进农作物生长还要考虑到作物栽培期间间隙的合理规划,这样才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作物间隙合理化,间隙的宽与密会出现以下问题:(1)影响作物生长;(2)产量降低;(3)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4)野草疯长现象;(5)农作物间授粉困难。对此,农艺师要提前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和空气流通问题,以保证植物适当的空隙并促进生长。

  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多种因素,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外部环境因素,促进农作物生长。改变生长过程中,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延长光照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植物出现病虫害会造成减产和死亡,对作物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质量的选择。所以,农艺技术人员要积极采取适当方法治理病虫害。人们常用的防治手段是利用化学药品除虫害,虽然有一定的效果,却会留下后患,农作物上残留化学药剂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机械的实施给农业发展和农艺技术的提高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农以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操作和需要,精心培育出适合机械操作的新型农作物品种,使农业机械便于操作,解决了由于资金受限,技术缺乏等因素的困扰,从而满足农业机械的可操作性。(2)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地形地貌是影响农业机械开发的重要因素,紧密联系农艺与农机的关系,发挥农机应用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1)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生产率提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农业机械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使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达到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提高。

  (2)农以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农艺技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农艺技术人员,而且,他们是直接参与者,技术的高低水平决定了农艺技术的发展,改进了技术发展水平,在这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a.对于在农艺方面有所贡献的技术人员,政府要给予嘉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才能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b.吸收农艺技术专业人员回乡就业,运用各种方法留住农艺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农艺技术。c.设立农艺技术培训体系,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艺技术水平,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

  (3)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我国农艺技术不断增长,人口数量逐年递增,我国土地种植面积却在不断减少,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却大大增加,这样,提高农作物产量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种原因,只有通过培养农艺技术人才,促进农艺技术水平提高,才能真正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幅度提升,达到维持国计民生的目的。

  [1]刘春连.农艺技术在现实社会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16).

  [2]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定量测算科技进步率的方法很多,如增长速度方程法、指标法、生产函数法、增长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为了使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里我们采用农业部科技与质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法(也称余值法),作为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模型。

  (一)农业生产函数。选择引入时间变量并且改进后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C-D生产函数作为安徽省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其函数模型为:

  式中:α:资本产出弹性;β:劳动产出弹性;γ:土地产出弹性;Y:农业总产出;K:农业生产中的资金或物资投入量;L:农业劳动力投入量;M: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投入量;A:基期的技术水平;t:时间变量,以年份序数表示;λ:年均技术进步率;e:随机项。

  为避免参数估计时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令λ+β+α=1,并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

  (二)增长速度方程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对(1)式两边取对数后,对t求导,以年份数据计算,即dt=1。微分可全部换成差分,并令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率y=Y/Y,物质消耗增长率k=K/K,劳动力增长率l=L/L,耕地面积增长率m=M/M。科技进步增长率为:

  物质消耗增长贡献率E(A)=α×k/y;劳动力增长贡献率E(B)=β×l/y;耕地面积增长贡献率E(C)=γ×m/y;技术进步增长贡献率E(D)=λ/y。

  (一)指标选取与处理。本文样本区间选取1978年至2005年,各指标出自各期《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6年安徽省统计公报》。一是农业总产出,采用农林牧渔业产值(副业已经分别在农林牧渔业内计算),样本区间数据均采用1990年不变价计算。二是农业物资投入。《年鉴》在1990年之后,没有“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此项指标,即缺乏农业投入资金的指标,因此,本文只有采用农村用电量。三是劳动力投入,本文使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四是土地资源投入,采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二)模型建立。无论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还是耕地面积,在这28年以来没有随时间发生很大变化,与其余变量的相关性很弱,因此,予以剔除。根据前文假设,用最小二乘法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

  由于时间变量t与K显著相关,使得模型出现多重共显性,因而t也被剔除,得到α=0.8957,β=1-α=0.1043。

  (三)贡献率计算。1978年到2000年,Y、K、L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1316、0.0565和0.1199,科技进步增长率为6.69%,物资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8.18%、0.96%和50.85%。而“十五”期间,具体

  (一)结论分析。改革开放28年来,安徽农业经济总量发生了巨大改观,农业增产幅度巨大,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1.2%,相应的农民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总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投入和播种面积没有大幅度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55%和0.38%,并且在部分年份有减少趋势,特别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从1998年开始连续逐年减少。农业物质投入方面的增加体现在,机械化程度的平均增长率6.87%,用电量平均增长率7.07%,化肥施用量平均增长率8.22%。物资投入和劳动率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51.32%和4.78%,据此测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2%。28年间科技进步对于安徽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是一个质的飞跃。

  把测算范围缩小,从表1来看,1978年到1985年数据出现了奇异值,并且距今年代久远,因此可以不予考虑。在“十五”规划期间,农业的各项投入均没有很大幅度的增长,物质和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71%和-2.18%,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平均增加5.65%。由于劳动力人口出现负增长,其贡献率为-4.02%,物资要素投入贡献率高达74.67%,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9.4%。安徽省的农业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物资投入。大致可以得出,安徽整体的农业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城乡差距逐年加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尽管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各项支农政策,但农民依旧缺乏种粮积极性。

  1、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目前就是要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问题。农业新技术研制周期长、保密性差、扩散快,是一项投资较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另外,农业技术进步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远远大于对农民自身的好处。因此,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应该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资,并组织实施。

  2、不断完善农业科研和教育体系,加快提高农民知识和技术素质的步伐。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除了进行体制改革外,还要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农民,对农业技术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把大幅度提高安徽农民的知识技术素质,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加大投入力度,以农村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成人职业技术和农村技术教育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知识技术素质。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自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为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太太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大农产品物流技术投入的力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物流体系中,才能显著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保障农产品展量,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观念意识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耕作性农业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识、行为都严重地偏向生产而忽视经营,使得农产品的储运、流通、销售、预测等没有被重视,像美国、欧盟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农业产后经营性投入占到农业总投入的10%,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官员、主管部门,还是基层组织、农户都在加大生产投入上做文章声在农产品流通、经营方面的观念与意识极为落后,投入、建设、配套、服务上更是极为欠缺。

  (二)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完善的营销体系。

  (三)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仍然落后。农产品流称部分要经过产地收购、运输,销地批发、零售等环节,但由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交通运力不足,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物流是个多环节系统,各环节协调不起来,就会造成物流不畅。

  (四)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太太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相比之下令人触目惊心,同时,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展的种种原因,农产品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有效地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工作,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低,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过高,效果降低。

  (六)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当前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滞后,市场上符合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虽然已有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而对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农产品物流的管理人才则凤毛麟角。

  (七)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各级政府在农业物流建设技人的资金不够,政策法规制定上扶持力度不够。

  (一)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低温物流、运输设施的建设、产地预冷设施、储藏设施等,保障实现农产品物流具有良好的载体优化整合资源,发展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配送物流中心,结合各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及贸易情况,在重点地域或地区建立综合型或专业型物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科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虚实结合,择优选点,抓点带面,重点扶持,加快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步伐,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全面推广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四)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贸易保护的不断加强,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不仅能将各项具体的物流作业综合在一起进行平台运作,使物流总成本太太下降,而且能针对不同层次的物流问题进行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和战略规划。

  美国是物流认识和实践的发源地,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开了认识物流的序幕。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它通过有效率和有效力的计划,执行实施和控制商品的储存、流动、服务和相关信息,以满足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需要,主要强调物流的管理功能。

  1956年,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中指出,物流是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搬运、包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日本学者在定义中强调,物流中的物品不仅仅指商品,还包括废弃物。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对理论界和实业界产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的定义更加强调物流的系统性特点。

  我国引入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著名物流学家王之泰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这是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就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原因是商品化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在城市。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低级阶段。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多于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

  (二)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

  (三)物流投资不够。一直以来,我国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多万吨。美国农业目前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人员也是生产环节的人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多。国外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水平,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我国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

  (四)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流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

  (五)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结合差是农产品采购和经营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而且很多城市对外来的农产品车辆有很多限制,导致运输在途时间变长,不仅影响销售而且增加了损耗。

  (六)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农产品流通过程进行合理规定、设计、管理和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降低各环节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效的增加农产品流通附加值。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该是一名专业的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能够运用自身比被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时间经验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落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尤其在传统观念中与农业打交道是一个不好的工作,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一)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特别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尽量与国际接轨。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四)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贸易保护的不断加强,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订单、拍卖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科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虚实结合,择优选点,抓点带面,重点扶持,加快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步伐,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全面推广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有关部门应制定中长期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又应注意将这些专业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时间相结合,以迅速改变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状况,早日实现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七)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委托第三方成立专门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即第三方物流。目前,著名的国际管理咨询机构——美国埃森咨询公司,提出了现代物流更高层次的形式——“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区别于传统的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科学施肥可以改变作物代谢功能,促进作物体内蛋白质、淀粉、糖分、脂肪、生物碱和其他物质的积累, 从而达到改善品质的目的。反之,过量施肥或不合理施肥, 则会造成土壤污染、病虫害加剧、破坏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造成毒害。科学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农产品风味、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

  有机肥养分含量全,既含有氮、磷、钾、钙、镁、硫等大、中量元素,又含有铜、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及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科学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 而且能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外观品质,并改善食品卫生。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寒、蓄水保墒能力,改变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的各类腐殖酸是很好的土壤净化剂,对土壤中的汞、镉、铜、镍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达70%~90%,明显减轻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大量增施有机肥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当务之急。增施有机肥的途径: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抓好农机具配套,扩大秸秆翻压还田面积;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和秸秆养牛技术,大面积沤农家肥;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化学肥料是农作物获得高产的保证。但是, 施入农田的化肥只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被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携至地下水与地表水中,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很低,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尤其是土壤中铵态氮硝化淋溶损失引起的天然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饮用水中的硝酸盐的积累及反硝化所产生的氧化氮或氮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应引起关注。科学施用化肥,对净化环境,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有着重要意义。

  3.1 控制氮肥的用量 氮肥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元素,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一旦植物缺氮,就会叶片褪绿,颜色越来越淡,植物生长弱小,抗病虫能力差。而过量的施用氮肥,不但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增加肥料的投入成本。另外,作物吸收过多的氮素,叶片会过于肥大,降低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呼吸作用旺盛,增加光合产物的消耗,减少了干物质积累,造成减产。因此,施用氮肥一定要适时、适量,而且要做到与其他营养元素配合施用。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粮食安全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于粮食生产过程而言,无论是农作物的育苗时期、生长时期还是成熟时期都必须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程度较深的特点,如果不采取专业化防治方法,将会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问题的出现,危及粮食安全。

  优质的农作物产品能够有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产品一方面来源于对种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如果把握好各个环节就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众所周知,病虫害一旦产生就会直接作用与作物的植株,导致作物的减产甚至是绝收,因此,要确保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就必须注重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对于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而言必须保证不受任何外在或是潜在的病虫害影响。一方面,农作物的病虫害一旦出现,很多农民采取直接喷洒药物的方法,造成了农药残留,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病虫害的出现既使不会给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因此,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2.1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现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农村有效的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农业生产面临着农村有效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留守的剩余劳动力多为“386199部队”,当农作物的病虫害来袭时,他们应对的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存在着种植面积小、种植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缺乏病虫防治的知识,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不仅不能准确的保证药量,还存在盲目用药,不仅不能根治病虫害,还适得其反,加重了病虫害的程度。最关键的是不合理的用药方式造成了农药残留,严重的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信息的不关注,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仅管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有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信息的现象,使得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信息,有效地了解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总之信息的缺失对农业生产而言将不利于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工作。3如何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立预防小组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农作物的生产,建立和健全农村服务机制,协同各界为专业防治病虫害服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面提高农村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对于农业行政部门来说要有效地协同民政部门、工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一道积极的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尤其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引导农民采用专业科学的技术进行防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全面引导农业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制造假农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药市场。不仅损害了正规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还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由于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而购买到劣质农药,给农民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农药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市场监管措施维护企业和农民的整体利益。

  1.凭票扣除法下,扣除率一律为13%;核定扣除法下,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率为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即为17%或13%。货物销售税率与农产品进项扣除率一致,消除了“销售税率为17%,扣除率为13%”不公平待遇,有利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经营发展。

  2.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与凭票扣除法不同,从根源上消除了进项与销项“倒挂”现象。核定扣除法下,以投入产出法为例,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x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x扣除率一(1+扣除率)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一当期销售货物数量(不含采购除农产品以外的半成品生产的货物数量)x农产品单耗数量凭票扣除法下,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当期农产品收购数量x农产品购买单价x扣除率。在凭票扣除法下,抵扣时按照购进金额扣除,而销售时,换算为不含税价格计提销项,在毛利润率较低时,就会出现进销项“倒挂”现象,即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在核定扣除法下,进项与销项的计提口径一致,即为不含税价格;即使在微利或平价销售时,也不会产生“倒挂”现象。有利于消除农产品加工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现象。

  3.计税依据不同,核定扣除法的实质是“实耗法”。核定扣除法以销售货物所耗用的农产品数量为核心核定进项税额;凭票扣除法,以收购农产品数量为依据进行计算抵扣。

  4.在核定扣除法下(假设只有农产品加工或购销业务),先有销项后有进项,一般不产生进项留抵。避免出现前期大额留抵,后期纳税情形,企业税收实现较为平衡。

  国际上农业生产的增值税税收政策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农业生产者与其他纳税人同等对待,纳入统一的征扣税机制,凭票扣税,依率征税;二是对自产农产品实行免税或零税率,下一环节购进免税农产品亦存在允许抵扣和不允许抵扣两种处理办法,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尚不具备将农业生产者纳入增值税征扣税机制的条件;另一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产品加工及流通行业无法承受不抵扣进项税额所产生的成本压力。因而,我国现行政策规定不征收农业生产者自行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同时对于购进免税农场时有自行开具农场收购发票的,可以当作抵扣凭证,依照买价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即“自开自抵”。

  1.现行政策,“前免后抵,自开自抵”的计算抵扣方式具有操作简便,降低征税成本的特点,在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违背了交易双方征扣税一致的基本原则,造成购销双方相互制约的增值税征扣税链条机制失效,在税制层面为虚开收购发票骗税提供了可能,“自开自抵”的计算抵扣方式使得税务机关对农产品收购发票无法通过稽核比对来检验收购行为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建立在增值税征扣税链条制约机制基础上的“以票控税”信息管税等先进的征管措施失效=税制层面的漏洞及监控手段的缺乏使得征纳双方处于信息高度不对称,导致不良纳税企业利用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偷骗税的案件时有发生。偷骗税的手段主要有:其一,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产品时,利用政策漏洞虚开收购发票,多列金额和数量,虚增进项税额并加以抵扣,以达到偷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其二,虚开收购发票以虚增进项税额,进而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利,帮助其他纳税人虚增进项税额偷骗税;其三,向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产品时,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是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既使自己多抵扣税款,也帮助销售方逃避监管。

  2.偷税行为降低了纳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税负事实上的差异难以形成行业内的良性竞争,不能实现优胜劣汰=鉴于增值税的流转税特点,其成本可以转嫁给最终消费者,虽然影响纳税企业现金流量,但由于不影响经营成果,故对纳税企业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企业所得税是基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而来,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现行扣除政策,外购农产品买价的13%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余下的87%则作为原材料采购成本核算,那么纳税企业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虚增进项税额的同时,亦虚增了原材料采购成本。若通过虚拟生产,销售过程,会计核算最终虚增了主营业务成本;若通过虚拟非正常损失,会计核算最终增加营业外支出,两种行为均减少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涉及企业所得税偷税(前者还涉及增值税偷税行为)。比较而言,守法经营的企业反而事实上承担了较重的税负,虚假的财务信息,掩盖了真实的经营效果与效率,行业内难以通过良性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而提高行业集中度对于处于上升阶段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样的缘由也使得农业政策因缺乏有效的作用手段而变得无所适从,这一点在食用大豆油加工业体现尤为突出=鉴于现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偷漏税及行业发展不公平问题,2011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征求意见稿后,2012年4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新政》及其附件《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附件》)。主旨是改变当前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一般纳税人凭农产品收购发票直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做法,实行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新政》选择在食品制造业项下的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酒及酒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项下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三个行业先行试点,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开,故下文将非试点行业使用的扣除方法称为现行扣除政策。

  为加强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管理,经国务院批准,对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纳入试点范围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实施核定扣除办法。从政策效果来看,《新政》预期能够有效扼制由企业舞弊所导致的税收漏洞,促进行业公平,并对从事非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企业具有减税效应;从行业方面看,《新政》有利于促进食用农产品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从市场方面看,《新政》有利于促进稳定食用农产品市场供应,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1]张霏佳.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详解[J].浙江经济,2011(13).

  项目来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2BJJJ06);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614Y02);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产量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公众对鲜活肉制品和果蔬等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应运而生。但农产品冷链一体化物流系统的建立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地区跨度大、门槛高、网络设施建设缺乏主导组织、市场运作机制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问题,致使其体系构建速度缓慢且不完善,鲜活农产品“断链”和重复冷冻现象频繁发生,很难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安全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和人们身体健康。因此,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成为促进山东省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是农产品大省,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品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较高比率,向省外输出量比例约达到60%以上,总产值、增加值、出口额等主要统计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依然不断加大。但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成本高、损耗大、冷链物流环节多、效率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状况。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随着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追求,生鲜农产品的产量、需求量和流通量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改善,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机遇。(图1,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二)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大省,“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180个,其中新建和改扩建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130个(新建50个,改扩建80个);改扩建大中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为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政府开设了山东农产品交易网、农产品交易平台等。通过建设电商平台的方式扩大了农产品交易范围,为农户获取农产品交易信息扩宽了渠道,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对农产品交易数量的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农产品物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经济的稳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冷链物流运行态势良好,冷链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冷链物流企业整体管理运营水平、运行效率逐步提高。截至2013年5月,全省已有骨干物流企业661家,先后有23家进入全国物流百强,100家入围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69个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但山东省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物流行业标准不统一、物流企业集约化程度偏低、成本较高等,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几年来,山东省注重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上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目前“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已经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加强自有冷链设施装备的升级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管理,冷藏、冷冻、冷运能力不断增强。

  (五)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体系现状。2014年7月,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加快培育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2015年,山东省规划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即将上线运行,此平台的建设,表明山东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缺乏政策扶持。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公共信息网络平台;荷兰政府则对部分企业给予选址、规划及经营方面的指导和资金支持,投入较多资金用于产后保鲜。而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政府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上也没有过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山东省也尚未建立规范冷链物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关立法、技术标准、认证体系不健全,政府在对农产品物流的调控过程中缺乏制度依据,存在漏洞的物流市场让许多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二)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生鲜产品的易腐特性,对物流配送要求较高,企业自己难以实现全方位、门到门的配送,只能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具体体现,其发展水平对整个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目前,制约山东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规模企业(营业收入800万元以上)160家,独立核算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不到100家,较英、德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小、组织性差。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冷链系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缓慢。而且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不统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冷链物流行业缺少领头人,缺乏发展方向,呈现出规模小、组织性差的特点。而山东省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把更多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冷藏质量上,忽视了各个物流环节在上下游流动过程中的衔接,冷链物流各环节间缺乏系统化运作,物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沟通,冷链物流业组织性差。

  (一)地方低端产品的农贸对接模式。地方低端农产品农贸对接即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农民手中,不经转运直接运至农贸市场进行交易的模式。目前,限制农贸对接模式实现的因素是广大消费者普遍认为低端农产品就是质量差的产品,以及农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效益过低等。此外,促进产品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才能高效的促进低端农产品农贸对接模式的建立。为此,应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观念转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市场行为,促进农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区域流通产品的批发市场模式。区域流通产品是指地方或区域特产等一些需求较大的产品,是相对于产品来说的,市场对其没有严格控制,这一类的产品一般市场需求大但利润低。在这个模式中,市场确定交易后,物流过程直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产地运至消费市场,实现了商流物流分离,有效地减少了物流流通环节,解决了农产品流通产销不衔接、流通环节多、消耗大、物流滞后等问题。

  (三)外销出口产品的农企对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山东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出口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通过农企对接,企业对产地进行先进种植保鲜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优质品种的培育,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在生产时的品质和产量。此外,企业会直接与农民进行合作,制定出口计划和生产计划,使农民的产品有固定销售渠道,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有助于稳定农民收入,提高种植积极性,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集聚经营。

  (四)消费流行产品的农超对接模式。该模式中,商家可以去农产品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自采购,大大减少了冷链物流中不必要的环节,也尽量避免了冷链物流出现的“断链”和重复冷冻的现象,因此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山东省很多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超对接模式的条件,如青岛市具有平度特色的“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从地头直接进入到各大超市、集团消费单位、批发市场和餐饮单位,许多国外产品通过此途径进入青岛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建立一体化查询平台,提高一体化程度。为建立冷链物流信息查询平台,可以对产地的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包装、统一包装规格、加贴标签、进行二维码扫描。实现每一规格的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跟踪与查询,真正实现查询一体化,促进各个运输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统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技术标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改进现有的冷藏基础设施,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具体来说,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发满足消费者对“门到门”配送需要的配套运输工具;对于低温仓库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进行建设,如根据生鲜果蔬、生鲜水产品、生鲜肉类等分类建设不同温度的低温仓库进行产品储存。

  (三)健全相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包括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其中包含了生产部门、物流配送中心、运输部门、销售部门、市场等诸多部门。冷链物流各个参与部门都是整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促进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必须加强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真正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了加快山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冷链物流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应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监督制度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促进企业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提高物流链的运作效率,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张智利,李玉婷.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创新研究[J].吉林农业,2013.6.

  [2]黄友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14.4.

  [3]杨蕾.环首都经济圈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2.9.

  [4]王艳霞.山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5.

  [5]李凡.浅谈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经验措施[J].公司与产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