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中国肥料行业十大关键词出炉!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3-24 15:07    文字:【】【】【
摘要:中国肥料行业十大关键词出炉! 这一年,环保督查常态化,生产、运输成本上涨,需求的支撑使得氮肥、磷肥、复合肥盈利上涨; 这一年,经作给了我们梦想,也给了我们希望。作物

  中国肥料行业十大关键词出炉!这一年,环保督查常态化,生产、运输成本上涨,需求的支撑使得氮肥、磷肥、复合肥盈利上涨;

  这一年,经作给了我们梦想,也给了我们希望。作物结构调整吹响了“想经作进军”的号角,企业也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细分品类百花齐放;

  这一年,关于农产品、农业的探索走得更远,农资成了农业最简单的环节,立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力,构建农业新生态,构建农产品品牌成了时下最关心的话题;

  这一年,服务商的概念被高度挖潜,重塑农资影响力和话语权。既然未来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肥料公司或者农药公司领先,那么就适时转型,立志做一个现代农业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一年,市场的撕扯仍在,坚守还是转型的争论仍在,创新和前行的坚持仍在。我们能做的只有总结经验与收获,迈向梦想与远方。惜时、努力,为自己的2017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7年的关键词:涨涨涨;经作迷恋;产品重构;农业社会化服务升温;专注作物;特肥迅猛;土壤健康;农产品品牌化;环保常态化;智慧农业。

  分行业看,氮肥行业业绩增幅最大。前三季度共实现盈利25.19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16.83亿元,由大幅亏损变为大幅盈利。

  磷肥行业也表现优异。去年同期3家磷肥上市公司仅有1家盈利,今年3家全部盈利。相比之下,钾肥、复合肥行业业绩较平淡。

  众所周知,2017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粮价低迷、种植结构调整、市场需求下降……

  在这些严峻考验之下,企业要让消费者掏出真金白银来,是越来越难。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高速增长?

  很多人对后市价格看涨,原因有三:环保督查常态化;生产、运输成本上涨;需求的支撑。

  曾经转结构时有多疯狂,最后就有多落寞。种植的事情,谁料得到呢?面对低迷的市场,总得做点什么吧。

  投入不断增加,收入降低,这是所有种植户的痛。自觉不自觉地,很多农户就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大田的关注度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很多人不会这么说,可能因为大田已经如此的艰难,就不要再拆穿?

  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政策的引导,也有市场的引导。大家肯定都向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倾斜。虽然“向经作出发”这个并非口号,但是企业和个人都是这样做的。

  不管“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只要种植,都要转向经作,对经作附加值高的迷恋,高于自身对抗风险的预估。

  但是转了之后呢?以柑橘、马铃薯、花生、玉米、猕猴桃、蔬菜为例,这些都是今年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柑橘仍然保持坚挺,而马铃薯、蔬菜、猕猴桃都无一例外的曾被寄予厚望,然后被现实狠狠掌括。

  花生本来一直行情不错,无奈一直被连绵的冷雨胡乱得拍,成熟后来不及收获就继续在土壤里发芽里。反倒是玉米,居然行情不错。这个反转让农户有些懵了。

  我们对失败的案例都会表示同情,以及对市场的愤慨。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首先要投资人身上找问题,是不是投资主观就存在“坑”?

  你是否是冲动、仓促地决定了投资的意向?动机是不是纯粹?有没有充分准备、了解你将从事的市场,并拥有关键技术?是否过于高估了自己的驾驭能力?

  很多人受政策、榜样的红利诱惑,轻易投资,流转几千亩土地,跟风种植自以为赚钱的作物。或者不懂种植,或者高估了自己的驾驭能力,一场灾害就直接将投资者打到解放前了。即便是丰收了,也会发现卖出去也是难题。并没有竞争优势,大基地带来的大市场并没有到来。

  我所知道做农业做得好的,基本上都抓住了“一头一尾”两个关键点。“一头”,提供的种子或者品种的独特性,保障作物的高品质;“一尾”,提供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提供产品的溢价。

  渠道只关注成本,农户想尽快变现。在利益的撕扯和博弈之下,难免有一方妥协。

  其实,解决了收购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就像企业和经销商都在解决如何帮农民省钱的问题,却不知道节本不是目的,增效才是。用效果和收益说话,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是卖农产品农资企业并不专业,并且这样一来产业的链条更长了。农产品的收购和售卖又是另外一个范畴了。很多企业也深陷收购泥潭,收购费用倒无所谓,企业都可以承受,但是收购来的农产品不能直接变现的话,高昂的维护成本让企业也头疼。

  也有专家说让外来者来掀桌子,也有说降微成平台,平台协同的。传统企业渠道供需双方距离远,平台或者垂直电商B2C,就会变得很近。

  原来一直被标杆企业“承包”的产品设计,在今年终于回归到部分企业手中。市场里的产品变得更加丰富了,多了很多细分品类。

  原来中小企业,甚至行业靠前的企业,只用看着标杆企业就行了,他们推出什么产品,什么策略,跟随就是。就像海底捞在河南的发展管理较好一样,因为有巴奴在“帮”他们管理。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产品策划曾经很多年一直被标杆企业“承包”。

  其实,很多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随着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而消费正在升级的时候,大量的细分产品在品质等多维度层面都不能满足正在崛起的“经作迷恋”后对产品的需求。

  而大企业那种大体量大规模的大生意,对很多企业而言,的确做不了。绕过所谓的大产品,选择一个小而美的细分品类,在细分品类里面领航、占位,也是非常不错的思路。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做不了大产品中的强者,就做细分品类的领头羊吧。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品类?

  从吃饱到吃好,中国农业走过了这么久的历程。反应到农资市场也如此,从偏施氮肥,到磷钾,再到复合肥,再到中微量元素和功能型产品。行业已经开始往健康、精准施肥的道路上奔去,企业自然各自占位。

  川金象总裁唐印介绍,川金象在产品发展方面有两个理念,第一个是差异化发展,第二个是循环经济。

  企业的重新定位,其实是符合市场期许的。不再去争夺一块儿蛋糕,而开始找缝隙产品,开始在新领域领航,是行业幸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占位的时候要看清趋势,不要被眼前的“繁华”眯了眼睛。

  未来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肥料公司或者农药公司领先的,一定是现代农业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很多人开始讨论,为什么农服突然大热?为什么这个概念会在今年爆发?无他,时机到了。企业的服务主体变了,“大户”增多:土地流转数量增多,超过三分之一;合作社超过188.8万家;需求就变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了做全程解决方案,企业会发现自己缺少的比较多,发现缺少植保,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农机,缺少农产品回收……

  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企业之间的联合,甚至跨行业的联合。而发展综合性现代农业服务公司方向没错,重要是落地,这个需要不断的探索甚至试错。而很多企业都在此前已经实践了好几年,秘而不宣,只是为了找到方向和模式。今年,企业都觉得时机成熟,就高调宣布,让大家有了行业突然到了合纵连横的认知。

  过去,产品在前台,服务在后台。卖产品是真,做服务是愰子。现在,服务在前台,产品在后台。不是为了卖产品才提供服务,而是服务了才能顺带把产品卖了。

  一切行业都是服务行业,肥料也是,就看哪个企业,哪个平台能够转变制造商的思路向服务商转移了。农户要的不只是农资产品,需要有更多的切实的服务。譬如种植的种类,譬如中间的管理,譬如后来的收购……

  服务平台也好服务商也好,将是未来的主体,因为受众只要有好产品、好服务、好收入,谁还在意某个制造商品牌?如此之后,过去厂家大出风头的制造商品牌,未来将会被服务商品牌所覆盖。

  对于经销商而言,专注作物是一件甜蜜幸福且又能够承载做大做强野心的事儿;对于企业而言,专注作物是针对细分市场显示专业实力和产品增量的机会。企业和经销商都已经将之看成自己增量的源泉和深度服务的对象。

  有专家估量出特肥有不次于农药的市场份额(1500亿),而目前特肥市场销量也不过百亿。面对千亿级市场,还有大的增量空间。

  因为经作区连做、重茬现象严重,一般产品已经难以满足种植要求,更遑论增产增收、提高品质了。土壤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也需要产品的迭代。

  “需求端变了,供给端也急需升级”。消费者对农资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价格型、基础型、概念型需求了,而是平衡作物所需的营养、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收益。

  虽然消费者现在对特肥的概念仍然不明觉厉,但是效果好、价格贵是他们对这类产品贴的标签。在经销商的培育下,市场也给目前的企业产品贴上了标签。某某品牌是常规肥,某某品牌是平价肥,某某品牌是高端肥……

  一旦市场认知确定,就很难更改,所以这大概也是很多企业借助外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多品牌的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近一年的市场走访,我发现,土壤修复改良真的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地遥远。

  如果没有合适的、生态的土壤,会不会很多曾经的优势产区,面临着被放弃、被淘汰的命运?而这些靠优势产区优势作物过活的农户,经销商又将何去何从?

  其实不只是政策方面要化肥和种植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市场动向也在倒逼企业进行产品的结构改革。农业在变化,从丰产农业向丰收农业转变,必然对农产品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并且,企业的经营导向也在发生变化,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率导向,利润导向。

  有观点指出:未来深耕单一作物的会被服务平台干掉,在产业链的前夜,如何提升溢价能力,成了大家都在做得事情。

  有了好产品,还得让人知道这些是好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赋予品牌表现价值。提升品牌附加值有三个途径:差异化创造附加值;信息不对称创造附加值;心理价值创造附加值。

  著名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表示,目前农业是高价值导向:高品质,高价格——让中国人吃好。而大田作物的农产品品牌化之路就是增加高端粮食,替代进口。经济作物的农产品品牌化之路就是高端产品,让农户无论增产、减产,都能增收。而经营导向来看,让农民增收的只有种植高端产品,谁能让农民增收,农民就跟谁走。

  最近网上有一张互联网大佬的聚餐图,有人说,这是一张互联网老板涉足品牌水果名单:从马化腾投每日优鲜卖水果;刘强东入股了天天果园;快手宿华快手直播卖水果;联想杨元庆佳沃(卖水果);红杉资本沈南鹏投了水果;小米科技雷军投了果然优(卖水果)。

  产业大佬们跨界农业,食品安全是催化剂,而从根本来说,农业发展大机遇才是其中关键。“着重品牌化打造、溢价提升、精细化操作、互联网服务化”,实现生态化和社会化服务,农业思维升级,以营销促进优质作物品牌升级。

  2015年开始的环保风暴还在持续中,还有更严格的趋势,我们要了解环保开始常态化了。

  中国环保的步伐在一步一步的加大,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最严环保令等等。

  各项严厉的督察和监控持续推进,对化肥企业影响进一步加深。自国家环保部提出“五步法”巡视督察工作方针以来,督查管理思路与企业环保、安全整改行动已经完全对接,无法升级改造未达标企业一律关停。正在实施的“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的措施效果显著,各地区一些小企业对市场的影响正在减弱,化肥企业转型升级气候基本形成,高危企业开始另寻它路。

  环保压力大,装置被动降负荷。环保压力的加大,也变相促进了行业的洗牌,落后产能的退出。譬如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地。

  求效益,企业主动限产抱团。由于于化肥产能过剩严重,在去年价格恶性、无序竞争的启示下,企业主动限产抱团操作越来越明显。比如磷铵的“6+2”会议,比如苏、皖、冀、鲁、豫五省尿素会议。

  企业装置的限产,促进市场供需矛盾的缓解,企业效益的增加。在上半年中,涉及化肥产销的8家上市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利润合计约29.32亿元。整体来看,无论是被动停车、限产,还是主动降负荷,我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产量下降是必然的趋势,预计下半年产量减少或更为明显。

  2017年“史上最严”环保检查来袭,倒逼生产企业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部分中小企业在前期改革中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再加上环保的重锤,落后产能正逐步退出市场。但也有规模企业继续投资新产能上马,产能向资源地和需求地集中,对市场的资源配置重新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市场的持续性发展。

  这也让周期品价格将获支撑。业内专家认为,环保限产措施收严,将对行业中的相关限产产业形成供给端收缩,产生推升价格的预期。

  如果耕地之前,先有机器(土壤传感器)测量绘制数字土壤地图,做出分区施肥和管理方案;然后有大型机械翻土耙地起垄;然后再有种肥同播机将种肥播下去;期间有无人机或者高功效植保机械打药喷肥;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施肥(滴灌作业完全由计算机控制,能自动测试植物的生长环境、水分、养料等,自动向植物根部输送水和养料);收获的时候大型联合收割机将农作物整体收割归仓……

  若这样,农民的生活将很写意,企业和经销商服务起来相对容易。可以将水肥更加精准地施用,可以节约用肥用药,使更少投入更多收获。